青年教育网-青年文化创业指南
你的位置: 首页 > 热点资讯

桐梓双线献力,山海共筑贵州梦——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乡村振兴实践纪实

2025-09-09 10:45:17 | 人围观 | 评论:

  为深入贯彻国家“科教兴国、人才强国”战略,积极响应团省委号召,今年暑期,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青年实践队奔赴贵州省桐梓县,聚焦开展“青年乡村振兴夜校”推普活动与“红旅心桥”革命老区中学生心理干预计划两项实践。他们以语言为桥、以红色文化为灯,从沟通到心灵,双轨响应乡土需求,在黔北大地书写下充满温度与创新的青春答卷。

  一、推普进社区:语言联通山海,文化浸润人心

  为深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政策,响应团省委“青年乡村振兴夜校”建设号召,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红旅心桥志愿队赴桐梓县蟠龙、思源、新河、柏果树四大社区,组织开展“语连山海·黔程似锦”推普专项活动,助力提升基层群众语言应用能力,以青春力量服务乡村振兴。

桐梓双线献力,山海共筑贵州梦——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乡村振兴实践纪实

  需求导向,精准对接社区需求

  针对社区儿童、青年及留守老人等多类群体,我们开展了涵盖防溺水宣传、少数民族文化宣讲、习语金句学习、养生知识科普、唱歌教学及手工课堂等形式多样的推普活动。通过回收200份有效问卷,并依托社区“心愿树”广泛征集意见建议,切实掌握不同群体的真实语言需求,进而实施“一社一策”的课程设计,确保每一项教学内容都紧密贴合居民实际。

桐梓双线献力,山海共筑贵州梦——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乡村振兴实践纪实

  “政策+民生”双轨教学,融入实用场景

  我们创新采用“政策+民生”双轨教学模式。一方面,将习语金句学习融入日常教学,结合“医院挂号”“高铁出行”等高频生活场景开展实景演练,有效提升居民实用交流能力。另一方面,积极探索文化浸润路径,通过教唱拼音版《我在贵州等你》、借助黏土手工还原搬迁记忆中的老屋新房,同步组织国歌红歌学唱、习语金句朗读、政策故事情景剧演绎等多元活动,在扭扭棒手工、中医香囊制作等互动环节中自然渗透普通话教学,实现语言推广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。

桐梓双线献力,山海共筑贵州梦——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乡村振兴实践纪实

桐梓双线献力,山海共筑贵州梦——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乡村振兴实践纪实

  分层教学,聚焦群体特点

  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,志愿服务队分层分类开展多主题情景教学,内容涵盖医疗场景症状描述、社区服务政策咨询、少儿防溺水知识传授等实用主题。活动累计完成教学12场,发放学习资料500余份,服务群众达386人次,切实提升了居民的参与感与获得感。

桐梓双线献力,山海共筑贵州梦——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乡村振兴实践纪实

  截至目前,活动累计完成教学12场,发放学习资料500余份,服务群众386人次。活动以“一社一策”精准化课程设计为基础,采用“政策+民生”双轨教学模式,融合场景化演练、文化浸润及分众化主题教学,不仅推动普通话从课堂词汇转化为生活工具,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语言应用水平,更以文化融合教学增强了群众的民族认同感,推动青年智慧从校园走向乡村振兴一线,为基层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了青春力量。

  二、心桥启程:深入桐梓,揭开青少年心理现状

  为响应“健康中国2030”战略及教育部《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专项行动计划》,2025年8月21日-27日,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“红旅心桥志愿队”赴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四所中学,开展为期7天的革命老区中学生心理干预实践。团队立足“红色文化心理疗愈”核心路径,怀揣使命:用红色文化的力量,唤醒青少年心理韧性。通过SCL-90量表精准评估、红色文化情境化教学及朋辈辅导机制,探索“以红润心”的特色心理育人模式。

桐梓双线献力,山海共筑贵州梦——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乡村振兴实践纪实

  图为“红旅心桥”团队队员在四所学校大门处合照

  在深入桐梓四所中学后,我们通过SCL-90量表测评发现了一个令人警醒的现实:在接受测评的523名学生中,超过半数(50.9%)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风险症状。数据进一步显示,强迫倾向(65.39%)、人际敏感(47.23%)和抑郁状态(34.42%)最为突出,且女生群体的心理负荷显著高于男生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一个个正值青春年华却背负着沉重心理负担的少年。面对这些数据,我们没有停留在纸面。

桐梓双线献力,山海共筑贵州梦——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乡村振兴实践纪实

桐梓双线献力,山海共筑贵州梦——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乡村振兴实践纪实

  8月21日,我们走进娄山关战役纪念馆,指尖触摸弹孔密布的城墙,采集珍贵的历史影像,感受那段烽火岁月的脉搏。

桐梓双线献力,山海共筑贵州梦——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乡村振兴实践纪实

  图为“红旅心桥”团队队员在娄山关战役纪念馆处合照

  聆听师者心声:红色文化是心灵良药

  8月22日,我们与代秀琴、田桂彬等6位深耕教育一线多年的教师展开深度对话。语文教师代秀琴的话语令人动容:"红色文化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,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";物理梁老师也分享了他的观察:"革命先辈的故事能帮助孩子们打开格局,让他们学会豁达面对学业压力"。这些教育者的真知灼见让我们更加坚定:这片红色沃土孕育的精神财富,正是滋养青少年心灵的最佳良药。

桐梓双线献力,山海共筑贵州梦——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乡村振兴实践纪实

  图为“红旅心桥”团队队员在桐梓县第二中学与老师们进行深度访谈

  创新干预机制:"红色信使"传递温暖

  基于这些洞察,我们创新设计了"红色信使"朋辈机制,开展科学的分层干预:对高分风险学生(≥250分)实施个案跟踪与专业转介;对中度风险群体(160-250分)提供团体辅导和压力管理课程;对低风险学生(<160分)则通过红色文化浸润式教学进行积极引导。大学生志愿者们倾情讲述"从学困到逆袭"的真实故事,用"困难就像娄山关的陡坡,只要坚持就能翻越"这样生动有力的语言,点燃孩子们内心的勇气。

  沉浸式红色课堂:诗词诵读润心灵

  8月24日,一场别开生面的"红色诗词诵读会"让教室焕发新生。当《忆秦娥·娄山关》中"西风烈,长空雁叫霜晨月"的铿锵词句在教室回荡,配合着娄山关实景影像的展示,学生们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。

  心灵工作坊:让历史照进现实

  8月25日开展的"红色心理工作坊"中,我们通过"红军井"、"攻打仙女洞"等本土红色故事的动人讲述,组织"围坐传递能量"活动,引导学生绘制《心晴日记》,让革命精神从历史书本走进心灵日常。

桐梓双线献力,山海共筑贵州梦——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乡村振兴实践纪实

  图为团队队员讲解革命故事,同学们认真聆听

  暖心回访:让关爱持续蔓延

  令人欣慰的是,随着活动的深入,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用"要学红军坚持到底"这样的话来鼓励自己,他们的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。活动结束后,我们建立了"暖心回访"机制,通过定期电话访谈持续跟踪学生心理状况,让短暂的干预转化为长期的陪伴。

  七天的桐梓之行,于我们而言,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,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。我们用专业知识守护孩子们的心灵,他们则用革命老区特有的坚韧与乐观,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。这份双向的滋养,正是这次实践最珍贵的收获。

  四、 双线同心,山海共情:青春答卷,桐梓情深

  两支队伍,两条路径,同一片土地,同一份初心。从语言到心灵,从文化到情感,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的青年学子们以专业能力和青春温度,切实回应了乡村振兴中基层群众与青少年的真实需求。

  推普打通沟通屏障,心桥照亮心灵困境,红色文化激发内在力量——他们不仅授人以渔,助力乡村全面发展,更在实践与奉献中实现了自我成长和精神蜕变。七日桐梓行,一生乡土情。这场夏天的奔赴证明:当青春走向乡村,播种的是希望,收获的是家园;当青年与乡土相遇,照亮的是他人,成长的更是自己。

  (作者:红旅心桥志愿队)



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