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7-21 11:31:07 | 人围观 | 评论:
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赴陕西延安吴起县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
会师吴起·红韵延安队旗
为弘扬长征精神,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,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。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、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吴起90周年之际,7月15日,西安明德理工学院“会师吴起·红韵延安”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(以下简称“实践队”)一行6人走进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(以下简称“纪念园”),开展沉浸式爱国教育实践活动,在历史脉络中感悟爱国精神,以青春行动续写时代华章。
习总书记明确指出“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”,呼吁“以奋斗续写新长征”,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。带着这份对新时代长征路的深刻理解,实践队重走长征路不应止于形式上的行走,更要学习长征精神的核心,坚定理想信念,不怕任何艰难险阻,敢于承担青年责任。纪念园是在胜利山“切尾巴”战役遗址上建立起来的,包括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,以及室外的广场、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、“切尾巴”战役遗址等。带着对长征精神的崇敬,实践队走进了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纪念园,队员们首先看到入口广场前的5颗红星,那闪耀着光芒的五角星是胜利的象征。广场上有三个取自窑洞外形的、高达数米的铜铸拱门,中间铜门上用毛体书法写着“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”几个鲜红大字,两侧立柱上雕刻着红军与陕北军民形象的浮雕。队员们拾级而上的250步台阶寓意着红军25000里长征。
纪念园门前集体合影
台阶间嵌刻有长征日志的红色大理石路似飘带,既记录着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节点,又指引着实践队走向纪念碑。实践队边走边看,在驻足凝视中了解红军长征中的点点滴滴。队员们一步一步到达最高处,开阔的胜利广场中间,矗立着雄伟的“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”。纪念碑采用铸铜与花岗岩材质,碑体总高25米,象征红军长征25000里。碑顶的铸铜鎏金人物为中央红军战士与陕北红军战士,他们高举长枪、目视远方,寓意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后,从此走向辉煌的胜利。
实践队拾级而上
实践队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下合影
历史是沉重的,历史是照亮前路的星火,实践队深刻领悟这句话。纪念园里的历史展品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历史的温度,陈旧的红军服和磨烂的棉服上留存的血渍,见证着红军战士的义无反顾,正是他们的牺牲奉献,换来了如今的盛世太平,他们也深深烙印在队员们心中。灯下泛黄的烈士名录前,队员们心情沉重,望着名录上的姓名,凝视良久,默然无言。纵使他们的名字湮没于岁月长河,未被更多人知晓,却已深深镌刻在队员们的心底,成为永不褪色的铭记。同样让队员们心绪难平的,是那一截红军吃剩的半截牛皮带。它见证了长征的艰苦岁月,承载着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,也让队员们更加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。
实践队参观纪念园
实践队与讲解人员合照
实践队参观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过程中,耳畔似回响着冲锋号角,眼前如见红军踏雪前行。而这一切,都在印证着:长征精神是永不褪色的旗帜。未来,队员们会以先辈为镜,把对长征精神的信念化为实际行动,在学习工作中不惧挑战,用坚守与奋斗续写新时代的“长征路”,让爱国之心代代相传。
图文来源|会师吴起·红韵延安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赴陕西延安暑期社会实践队
图文编辑|吴琳雪
图文审核|王雪
全站搜索